
项目简介
Research Project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此论断彰示了新时代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开创美好生活的决心。
美好生活(good life)的研究可以溯源到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的研究。生活质量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将生活质量研究引入国内。1988至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中将“生活质量” 纳入我国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学界也对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证研究。《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简称社会蓝皮书)从1992年第一期就包含了关于人民生活状况与预测的报告,2001-2015年始加入了生活质量的调查报告,2016年后则从社会质量角度来研判生活质量的发展趋势。最近几年有关生活质量的专著及论文仍层出不穷。
生活质量的研究引起了诸多国家及国际组织的重视,并应用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估上,如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生存质量指标体系(WHOQOL-100 和 WHOQOL-BREF),私立合作研究组织的社会发展指数(SPI),盖洛普的福祉指数(WBI),加拿大的福祉指数(CIW),及美国的儿童福祉指数(CWI)等。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2011年提出了“更好生活动议(Better Life Initiative, BLI)”,并设计了涵盖11个领域的指标体系,采集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相关数据。
党在十八大以来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视激发了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于这一概念的探讨,目前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上,集中在美好生活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时代意义、现实困境、构建路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上,实证研究成果稀少。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如下:
(1)搜集国内关于生活质量的调查数据,实现安全存储、规范化监护,并与学界共享;
(2)参考世界经合组织BLI指标体系,收集整理中国相关数据,并进行国际比较;
(3)在“美好生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主题研究。

010-85196460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社会学研究所1053室CSQR_data@163.com